抗美援朝中的华中大故事-k8体育

一张张斑驳的老照片,一个个模糊的面容,一段段英雄的壮举……11月26日,《抗美援朝中的华中大贡献》专题展览在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开幕,再现了70年前,一群华中大人在战火中了不起的故事。“看到了华中大人在祖国最需要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毅然奔赴前线爱国的大无畏精神。”华中科技大学青马班学员陈银冰深受感动。“长津湖英雄”不为人知的故事“看完电影《长津湖》,除了对第九军团英雄的敬佩,也让我不禁想起了院史中那段前辈们临危受命为抗美援朝的战士治疗血吸虫病的故事。”华中大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生在朋友圈写下了影片观后感。翻开历史相册。解放上海后,第九军团的20军和27军驻扎在上海市郊各地,入夏时节开展水上练兵,众多战士感染了血吸虫病。1950年1月,由262名同济师生组成的第二中队(同济中队),赴江苏太仓支援。检查、治疗和预防工作历时3个月,他们将死亡率降低在万分之五以下,远低于千分之五的国际统计数据,为第九兵团避免非战斗减员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祖国需要时,医学院师生克服一切困难,舍身为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他们是我们的榜样。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我们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随时奔赴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参观完“长津湖英雄”的故事版块,华中大法医学系本科生陈黎圳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挺身而出 只为国之所需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合影。“组织抗美援朝志愿救护队,去为正在与侵略军进行战斗的中朝军民服务!”1950年11月6日,中华全国总工会向全国医务工作者的号召一经发出,华中大同济医学院及附属同济医院、附属协和医院师生纷纷挺身而出,组织起志愿医疗队,被命名为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一大队和第六大队,分批奔赴线救死扶伤。

上海市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总队第六大队合影在1951年1月至1952年3月期间,他们创下多个第一:手术人数第一、教学时数第一,专题学术报告次数第一、编写战地医学教材门类最多、医疗队中知名专家教授数量居各队之首。

1951年,上海抗美援朝第一手术大队出发,前排中为黄家驷,右一为林竟成时任中美医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院长林竟成被任命为上海志愿手术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大队大队长。刚做完腰脊椎吻合手术,穿着重重的石膏背心的他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抗日战争时期,我从事了8年战地医疗工作,常常抱憾,未能为中国最优秀的儿女、为人民解放军伤病员尽过力,这心情是别人难以理解的,现在有机会弥补这个缺憾了,我志愿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去完成我们神圣的任务。”

裘法祖带上光荣花同为中美医院的外科学教授裘法祖,也踊跃报名参加第一大队。经历过二战硝烟,裘法祖深知战争的残酷,面对德国妻子和3个儿女,他顾虑重重。当他把心事告诉妻子,妻子深明大义,坚决支持丈夫参加医疗队,还告诉他战场上正需要有经验的外科医生。

中南区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武汉中队队员同样,中南地区的医务人员也积极赴朝,组成了中南区抗美援朝志愿医疗手术大队,其中武汉中队的医护人员,全部来自协和医院。时年37岁的协和医院工会主席高景星任武汉中队队长,当时身患肺结核的他和妻子钱衍把两个年幼的孩子托给友人照顾,夫妻俩一同参加医疗队赴朝。一时之间,两人双双成为整个中南区六省二市赴朝医务工作者的典型。

高景星一家合影义不容辞 培养医学人才

在东北的部分教授,左起陶柜乐、裘法祖、林竟成、陈炎磐、吉民生、汪力上海志愿医疗手术队多数是医术精湛的专家。为保护国家卫生科技人才,第一大队被安排到长春军医大学,负责后方伤员救治,同时进行临床教学和医学人才培养。在长春军医大学期间,第一大队的同济师生协同开展骨科、腹部外科胸外科等各科手术及查房巡诊外,还通过医教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外科常规制度、医生查房制度、住院医生制度等规范体系,使长春军医大学的外科诊疗走上了正轨。裘法祖在自传体回忆录《写我自己》中写道:“每周有大批伤员到达,我们连夜接待进行治疗。其间,我们还担任(长春)军医大学青年医生的教学工作,上课、作报告。”来自同济的颌面外科专家张涤生,担任第一大队副大队长兼颌面外科中队队长。为了使大量烧伤、冻伤官兵能够得到集中医治,张涤生经过奔波和努力,3个多月后在长春建立了“冻烧伤治疗中心”,这是当时中国第一个整形外科治疗中心,后改建为志愿军后勤部颌面外科治疗中心。一批当时领先的腹部外科、骨科、胸外科技术在这里开展起来了。功臣伉俪 谱写大爱诗篇

戴植本和何绣章戴植本是来自同济的外科医生,何绣章是外科护士,当年他们同时踏上了北上抗美援朝的列车并安排在同一个小队,共同的使命,相互的关爱,让两颗年轻的心慢慢靠近了。正当他们憧憬着完成医疗队任务回上海的时候,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勤部决定抽调一批年轻医生进行野战外科集训。戴植本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何绣章积极支持他。1951年9月,戴植本进入志愿军野战外科训练班,3个月后赴朝任医生兼任军卫生队教员。刚进入朝鲜时,正值美军实施修无人道的细菌战,戴植本和卫生队的战友们迅速行动,奋战20多天,终于控制住疫情。他后来提到消灭南朝鲜伪首都第一师(白虎团)的那次战斗。当时,天上下着大雨,炮弹密密麻麻地倾污着,天空被染红了,炸弹常常在耳边呼味而过。那一刻,战地医生和救护队员谁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生和死,只是想到自己多一分勇敢,志愿军就少流一滴血。朝鲜战争停战后,戴植本戴着朝鲜政府授予他的一枚军功章回到学校,著名妇产科专家、医院抗美援朝委员会副主任金问淇教授亲自为这对功臣主持婚礼。薪火相传 涵养时代新人历史照鉴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中“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的爱国情怀,一直在华中科技大学延续着,并在新时代迸发出了生机,折射出了新的精神传承。抗击疫情中,华中大11家附属医院尽数出战,3.4万名医护人员精锐尽出,守护1.5万张病床。在5000万元应急科研经费支持下,30多个科研单位的全力攻关,锻造了一批抗疫 “神兵利器”。“急国家之所急,面向国家之所需,是贯穿在华中科技大学师生血脉中的红色基因。无论是抗美援朝中的挺身而出,亦是抗疫中的不计生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已经融入到了华中大的教学、育人等各个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说。今年是建党100周年,华中大开展“学党史 见行动”系列活动。“抗美援朝中华中大人的英雄事迹,就是学校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思政教材。”李元元在参观展览时,激动地上前当起了讲解员。华中大新闻传播学专业研究生戚晨观展后感慨:“家中老人也曾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今天学习了华中大同济和协和师生的英雄事迹后,深刻感受到了这段历史的厚重。我会在新闻专业领域,挖掘和讲好红色故事,从榜样的故事中汲取奋斗力量。”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