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下黄书记,瓦屋村小组海螺水泥厂征租土地的青苗补助款去年的为什么还没发放,这都一年多了?”
双林镇瓦屋村委何家村小组祠堂内的“问政会”现场,村民代表的发问像连珠炮弹一般。面对宗祠内20余位村民和镇挂点领导质疑的目光,坐在被提问席的村党支部书记黄小中思索片刻后从容回答:“我们村与海螺水泥厂当时签署青苗补助是有协议的,按协议是每两年发放一次,也就是说2018年同2019年一起发放,请大家放心,我们将及时跟进,确保年底前将补助款项发放给大家。”
上述发生的一幕,是自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为切实解决村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做到检视问题与整改落实相结合,双林镇各村(社区)党支部坚持“开门搞教育”,借助一问一答“问政”形式,扎扎实实以群众的“小幸福”来检验主题教育成效。截止目前,双林镇各村(社区)党组织共计召开问政会15场,500余人次参与,收集各类问题50余个,现场办理15个,已解决23个,正在推进12个。
集中问政,问出“辣味”
“以前村民私下问到一些问题,我们村干部知道的就说两句,不知道的又怕丢了面子,还会找借口躲过去,事后也没个回应,现在坐在这里,几十双眼睛盯到,真的是会红脸出汗。”
——双林村党总支书记张团生
各村(社区)党支部选择在宗祠、广场、空地等村民集中地点,对涉及村民的生产生活等各类民生问题答疑解惑、现场办公,对不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制定问题清单,明确解决措施和时限,并由相关负责人现场表态,及时回复办结情况。
走访问政,问出“痛点”
“以前总觉得村里建设的还可以,自己作为一个老党员也觉得做了那么多,结果走访一问才发现,村里‘痛点’不少,也确实点到了我作为一个党员的‘痛点’,做得还远远不够。”
——姜源村75岁的老党员李夫生感叹到
党员分片区到村民家中通过坐板凳、聊家常、纳意见,从村民口中的小事情进行剖析,并进行分类收集。在走访收集问题过程中,李夫生就接收到本村二村的村民反映,家门前的一条300多米的水沟,由于年久失修,生活污水长期积流,前一段时间一直下雨,污水都直接流到家中来了,而且滋生大量蚊虫,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党支部着手进行实地查看,在核实情况的基础上,充分听取村民改造意见建议,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0万元,一举解决了困扰16户40余人的沟渠问题。
网络问政,问出“支持”
“以前在外打工,就关心赚钱养家,觉得村里事离得远,也没时间关心,现在通过这种形式,才发现自己对村里关心不够。”下院村村民黄伟通过微信向颐养之家捐赠1千元后感慨。
各村(社区)党支部借助微信平台“网上访民意”倾听在外务工村民、流动党员诉求、意见,不仅拉近了在外村民与家乡的感情,也让他们更加安心工作。下院村党支部为更好地对颐养之家进行升级改造,便通过微信群告知在外务工村民,不少村民不仅提出切实可行建议,还积极捐赠资金和物资,表达了对该项工作的支持。
收集到的问题“如何答”?
镇党委副书记说:“我们切实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倾听上下功夫。认真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注重解决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紧迫问题,用群众获得感来检验主题教育效果。二是在做实上下功夫。本着举措服从效果、形式服务内容的原则,目前各党组织都建立问题台账,画清“路线图”、定实“时间表”、下发“责任清单”,将问题整改责任细分到村干部身上。三是在监督上下功夫。各党组织都将整改落实清单进行公示,在下一次问政时还必须对上一次问题进行回应,让村民监督整改情况,评价整改效果,让问题清单变为成效清单。”
“问政”让基层党组织与群众能够面对面交流,搭起了基层党员干部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连心桥”,有效锤炼了基层干部亲民为民的工作作风,让主题教育各项要求在基层落细落实。(双林镇)
请输入验证码